【媽媽跟阿姨是朋友,但你們可以不必是朋友】
孩子們的相處是最難能可貴的人際摸索,難以言喻的化學變化、心領神會,都是無法複製傳遞的經驗,大人的『協助』需要非常多的自制和練習。
孩子們的直接並不傷人,直接的回饋對孩子而言反而是最好的一面鏡子,這十分鐘切八段,下十分鐘調整之後又馬上玩在一起。當然若有肢體衝突的話,首要之務不是討論解讀,而是先各自隔離開來緩和情緒,才能進行下一階段。
最傷人的是大人傳遞給孩子的負面解讀能力。
學齡前的孩子絕對需要大人的協助,我們可以想像那種協助像是一種『翻譯』,翻譯孩子內心的情緒、翻譯孩子說不太清楚的語詞句子、翻譯孩子肢體動作的含意...根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,將孩子想表達的盡量忠實呈現。翻譯就是翻譯,信達雅的原則依然行的通。最重要的是,翻譯只限於自己的孩子,擅自翻譯對方的行為,就很容易給孩子錯誤的訊息,也剝奪他們解讀訊息的能力。
另外最難做到的,就是標題所說的。媽媽們是朋友,但孩子未必合得來、玩的開心,我們大人夠不夠成熟,可以把事情分開來看,讓孩子們自己決定彼此在心中的定位和距離?